
哈尔滨工业大学四破世界级科学难题的背后 期待中国学术界早日“遍地开花”
期待中国学术界早日“遍地开花”
作为哈工大引进的高水平海外人才,黄志伟在东北闯出了一番新天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为1995年成立的生命科学与工程系。
黄志伟来到哈工大后,从零开始建设结构分子生物学与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研究室。
2016年,哈工大校长周玉找到黄志伟,让他做院长。黄志伟对周玉说:“如果让我做院长,我希望学院能有一些创新的模式,和跟国际一流大学接轨的运作机制,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加入。”
学校特别认同黄志伟的观点。2016年,在黄志伟的主导下,哈工大成立了生命科学中心,作为哈工大首个“学术特区”和生命学院的高端人才和科研成果的“蓄水池”,生命科学中心在学校授权范围内,具有相对独立的学术、人事自主权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并试点进行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一体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与创新。
“学校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在US News中的排名,这3年每年前进50个名次。现在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在世界上的排名是154位,位列中国学校第六名。”黄志伟自豪地说。
“人才蓄水池”离不开人,黄志伟对于90后、95后的未来人才也十分看重。
黄志伟所带的团队以硕士生、博士生为主,大概20人左右。在这个团队里,黄志伟亲自给学生安排课题、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做实验,并随时翻阅学生的实验室笔记本,每天和学生讨论问题。遇到一些关键的实验,他就亲自操刀。他经常在晚上就把第二天工作想法整理好,课题进展到什么程度了,要做哪个实验了,哪个学生要干什么……他都会及时安排好。
作为一名海归,黄志伟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决定回国发展自己的事业。“现在,我们国家有人、有资源、有条件,我们完全可以做出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优秀的科学成果。”
黄志伟也期待着,中国的学术界可以“遍地开花”。“在美国,无论是发达的东西海岸地区还是相对边远的中西部都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目前,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科研成果都在东部和一线城市,很少有突出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出现在东北、西北等边远地区。我希望,有一天中国的科学研究可以‘遍地开花’,到那时中国的科学研究才真的上了一个台阶”。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下篇 / 辽宁合力救助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儿
- 上篇 / 记者手记:“大查房”式的医学学术会议为何受欢迎